首页

女王高跟调教马眼

时间:2025-05-30 01:37:04 作者:西南季风正式爆发 端午假期南方再迎大范围暴雨 浏览量:73533

  今晨,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到西南季风已经在5月24日爆发,为2010年以来最早;而距离我国雨季进程的另一重要推手——南海季风的爆发也只差“临门一脚”,此刻遥远南海低空吹拂的风正逐渐转向为西南风,更多澎湃水汽即将乘着季风涌上岸来。

  我国的雨季进程受季风气候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差异,空间上自南向北分别形成华南前汛期、长江中下游梅雨、华北雨季和东北雨季;中西部地区形成西南雨季和华西秋雨。季风爆发后,预示着未来有更多的水汽向我国输送,中东部雨季将陆续登场。

  就眼下而言,充沛的印度洋水汽借着已打通的西南季风“高速”通道,正源源不断地灌入我国,并将为接下来的新一轮强降雨的登场提供条件。

  首当其冲的是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部等地。季风低压引导西南季风北上,叠加地形抬升,上述多地会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降雨最强的时段会是在明天(30日)。

  之后,季风加强并进一步影响中东部地区。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唐晓静介绍,明天夜间,西南季风急流发展至长江一带,大气水汽非常充沛,同时北方高空槽甩下冷空气,冷暖交汇下,产生低涡切变并发展东移,预计5月31日至6月2日,长江中下游到江南华南一带将再度有一次强降雨过程!

  明天,中东部降水以小到中雨为主。

  5月31日至6月1日(端午假期前两天),长江中下游沿江雨势最强,其中5月31日,江汉、江淮、江南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湖北东部、安徽西南部、江西北部等地有暴雨、局地大暴雨。

  6月2日至3日,降雨有所减弱,主雨带东移南压至江南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南部,上述地区将有中到大雨。

  这轮强降水正好覆盖端午假期,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云南部分地区降雨较强,注意防范暴雨次生灾害,警惕地质灾害的滞后性。

  此外,季风爆发之后,也为台风的生成提供更多可能。

  掐指一算,自去年12月25日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就一直“静悄悄”——台风“空窗”期已近半年。2000年以来,首个台风的平均生成日期为3月16日,今年的1号台风已迟到2个多月了。

  历史统计来看,最晚生成的首个台风是1998年第1号台风“妮蔻儿”(Nichole,1998年7月9日生成),而近些年大家有印象则是1601号台风“尼伯特”(2016年7月3日生成),它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生成第二晚的台风。

  2016年7月8日,台风“尼伯特”以超强台风级别登陆台湾,强度超过1975年的Nina,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的初台风,之后又以强热带风暴强度在福建泉州石狮市再次登陆。

  目前趋势来看,未来十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台风概率仍较小。对于台风,真的是怕它来,又怕它不来,更怕姗姗来迟的它是为“憋大招”。

  希望今年的台风都能正常点、温柔点!

  来源:中国天气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福州客运段一列车长拾金不昧 “捡到”60万现金物归原主

“有的旅游博主开着房车,边走边拍,边剪辑边分享;有的灵活就业者对其办公功能有一定的要求;有的上班族不想花费太多,又想拥有在通勤代步车基础上升级的新能源房车。”杭州飞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吴利莎表示,目前市面上MPV轻量化的新能源房车比较受欢迎,其车顶撑开后可变成帐篷,充电40分钟可续航500公里以上。

买车送手机,这一汽车品牌加入车手互联生态圈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1月11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日本自民党总裁石破茂当日经国会众参两院首相指名选举当选日本第103任首相,有记者就此询问中方有何评论。

外交部:搞“脱钩”“筑墙”只会自缚手脚、自毁前途

巴赫请韩正转达对习近平主席的诚挚问候,热烈欢迎韩正副主席作为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出席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巴赫表示,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基本信念是多边主义。中方一贯支持国际奥林匹克事业,在新冠疫情特殊背景下,成功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世界各国办好奥运会提供了重要借鉴。国际奥委会愿继续同中方密切合作,办好各项国际体育赛事,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完)

习近平会见澳门特别行政区候任行政长官岑浩辉

按照南四湖兴利库容11.33亿立方米折算,南水北调东线11年来相当累计向山东调来6个南四湖。带来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缓解了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困境。(李青 制作 王峰 )

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速大幅放缓 美媒:明显失去增长势头

在躬行教书育人中弘扬教育家精神。高校必须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高校教师应自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立足中国实际,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